三国之见龙卸甲重温经典,感悟出的不一样的东西!
我要说的是一部差不多是10年前的旧电影,由刘德华、洪金宝主演的《三国之见龙卸甲》,一部国产动作片。10年的时间真是稍纵即逝,电影的经典镜头还历历在目!最近,由于剧荒,我再次把《三国之见龙卸甲》翻出来重温了一遍。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水平的提高,定可再次感受到不同的东西,顺便补上一篇评论。
《三国之见龙卸甲》讲述了三国时代,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波澜壮阔的一生。除了惊悚片和悬疑片,历史题材也是我所喜爱的。电影的剧情从赵云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事件展开——袁绍攻杀公孙瓒。电影开篇的主角赵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什么也不懂,只抱着一腔热血,为信念而战。
里面有三个场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年轻的赵云从常山从军,加入刘备阵营时他与洪金宝所扮演的罗平安一角的对话。当兵是为什么?赵云说为了太平,罗平安说为了吃饱饭。是啊!乱世之中,谁不是飘零人?又有谁不曾向往温饱的生活,稳定的世道!当时我还小,觉得罗平安的志向实在是太小,格局太小,不足为英雄。如今想来,真想嘲笑自己,不是罗平安的格局太小,反而是自己的格局太小。
想在想来,罗平安也是一个英雄,他的志向跟赵云比应不相上下!为何?这个问题我考虑过许久,“吃饱饭”与“天下太平”两者应是相通的。试问,乱世,能吃饱饭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只要天下太平,才有吃饱饭的可能。两句话的差别,是角度上的不同。赵云拥有的是正面的“仁政”观念,而罗平安,是具体化的“仁政”的缩放凸显。再者,只是语言上的“阶层”不一样而已,非指人,一个是草根,一个是贵人。
二是,年青的赵云长板桥单骑救主的的情节,在《三国演义》上也堪称为一个经典桥段!电影拍得很好看,战争场面恢宏,扣人心弦。一直以为,赵云是凭着高强的武力,从千军万马的曹军之中逃脱的。原来不是,是曹操放了水,故意让他逃脱。我重翻了《三国演义》,果然也有这个记载。
当然,在电影里剧情里,赵云并不知是曹操手下留情。在这里,我反而将关注的目光从万众瞩目的赵云转而投向了作为电影反派的曹操。我注意到了他的眼神,遗憾!对,就是遗憾!那是一种“志不同道不合”的遗憾,蕴含了“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对于这个无论是正史还是戏曲上,素有“奸诈”与“枭雄”著称的曹操,我深深产生了怀疑。看来我一直忽略了好多东西,不应该片面地看待人物,这样的话,很容易产生一个固化的思维。正如《编剧:步步为营》里面所提到:一个故事人物应是复杂的,优秀的故事人物应是“灰色”的。
三是,年迈的赵云被困凤凰山,部下皆在与曹军的交战中死光。当看到在漫天飞雪的孤山,他横马提枪,孤身一人,悲鸣着冲向曹军大阵时,我竟然哭了!这一段是赵云的英雄落幕,是家国信念最浓烈的地方,也是全片中最催人泪下的情节。本来我对《三国演义》已经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所有不符合书本里的东西都应受到谴责,赵云就应该是病死在床榻之上,那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但《三国之见龙卸甲》最后的场景拍得如此感人,如此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在赵云冲阵的那一刻起,我就脱离了“固执的”小说粉群体。现在想想,并非一定按演义上的情节来拍,文艺上的创新也很重要!只要是能够凸显出“家国信念”等内涵价值,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它便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说到底,《三国演义》也只是一部成功的小说而已,并非正史。
重温《三国之见龙卸甲》,我感悟出许多当初不曾发现的东西,怪不得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今看来,人的经历与戏剧的确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的阅历水平来源于生活,也应当高于生活,同时又受生活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