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怎么玩?_东印度公司攻略
17世纪初,摆脱西班牙帝国统治的尼德兰国家开始毫不犹豫地冲向远方。凭借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他们很快在海外建立了一个世界。然后他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殖民地竞争和发展战争。特别是那些欧洲对手从未参与过的领域,他们往往会优先考虑。
澎湖之战发生在1624年,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无可奈何的后发挑战者
早期的东印度公司 关注竞争对手外圈的策略
荷兰人作为典型的第二代殖民挑战者,在进入亚洲水域时遇到了复杂的情况。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全球地理信息,发现他们需要同时面对葡萄牙人、敌视基督教世界的地方邦国和对外抗拒的巨大帝国。由于没有稳定的前进基地,我们必须依靠有限的时间和人力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最后,我残酷地意识到,完全依赖合同雇佣兵的武装力量很差,大多数对手根本无法处理。
因此,荷兰人巧妙地重置了经略计划。首先,未来的基地位置将针对葡萄牙东方帝国的外防线,并在西非海岸、莫桑比克、锡兰、孟加拉湾和苏门答腊进行尝试。然后尽量找当地盟友合作,尤其是斯里兰卡、缅甸国王和亚齐苏丹,他们对葡萄牙人更加敌视。在他们的支持下,逐步包围和压缩老对手的港口网络系统。最后,面对那些非常落后或拒绝谈判的人,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展示我们的力量,以最粗糙的方式作为商业垫脚石。
除大型盖伦帆船外 荷兰人也在东方大量使用单杆船
因此,著名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亚洲混乱现阶段的制造商。虽然在独立作战中很难征服小莫桑比克岛,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锡兰、孟加拉湾和南洋群岛的帮助下站稳脚跟。特别是巴达维亚城的建立,使公司终于在东方拥有了合格的总基地。大量武装商船也开始以此为母港,不断北上攻击西葡海运系统。直到日本西海岸的九州岛,双方的竞争也从香料产地向外延伸。因此,夹在其中的澎湖列岛和台湾海峡,逐渐显示出自身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早期的荷兰商船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福建沿海地区。相反,广州是对外贸易历史悠久的主要公关对象。至于已经成为葡萄牙前哨站的澳门,是拔掉或取代的头号目标。然而,东印度公司的专员很快发现,他们所有的战略手段都不能在明朝岸实施。葡萄牙人在这片水域长期经营,不仅具有澳门的独立防御优势,还背靠与之合作浅薄的大明帝国。不幸的是,后者既满足于当前现状,也不愿意同新来者进行深入合作。因此,澳门或珠江口的两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荷兰军官和炮手扬帆远航
极具吸引力的补充方案
荷兰人绘制的澎湖列岛地图
由于很难在广东外海站稳脚跟,荷兰武装商船沿着海岸北行。在最终触及日本平户港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福建水域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澳门-长崎航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厦门-马尼拉航运的大量本地商人出海赚钱。因此,只要我们牢牢控制台湾海峡,我们就可以同时阻断两个竞争对手的区域经济动脉。
当然,明朝的福建地方官员比广东同行更不喜欢荷兰人。这是因为自王朝成立以来,官方允许的朝贡贸易对象仅限于琉球。因此,无论过去的泉州和福州多么辉煌,它们都不如广州那么有见识。与此同时,隆庆开海改革后对吕宋的贸易也是单向操作。所有流程和收益都由本土官商把持,容不得任何外来者得分一杯羹。基于这些因素,荷兰人在闽浙海岸的努力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只能定期派武装商船巡航台湾海峡,但不能保证每次拦截都能胜利。
台湾海峡也是荷兰切断西葡对手航线的重要位置
1622年,东印度公司再次集中尝试。在得到两艘英国武装商船的支持后,组成了一支有12艘大船的远征舰队,目标是防御薄弱的澳门。然而,荷兰士兵和大量员工的战斗力仍然暴露在这次进攻中。不仅未能赢得半个小设防岛屿,还有300名陆战队员被武装市民杀害。因此,只能漂流到福建,重启徒劳求开公关。当我们意识到福州的官僚根本不可能放手时,我们地决定用武力强迫他们。不仅拦截到马尼拉的大型货船,还攻击海上渔船,登陆或封锁任何新发现的岛屿和港口。至于整个远征部队的落脚点,荷兰人之前短暂访问过的澎湖。
荷兰舰队为了在台湾海峡有一个稳定的基地,选择在混乱中扎根澎湖。在人力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福建沿海居民作为建筑奴隶,在远东海岸建造了他们的第一座堡垒。它位于今天马公港对面的风柜尾半岛,大部分建筑都设置在蛇头山上。虽然堡垒的每侧长度只有55米,但墙壁的高度只有7米,但这个风柜尾堡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棱角堡结构的现代堡垒。由于位置巧妙的半岛地形,除了与陆地接壤的强侧外,其他三面只用夯土建造,不需要配置太多的防御炮。再加上更外层的壕沟和水面舰艇的支持,足以应对该地区所有对手的进攻。
风柜尾半岛是荷兰人最喜欢的要塞选址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风柜尾堡垒的选址展现出荷兰人对地理要素的精明算计。即使是19世纪的日本占领军和20世纪的败退国军,也会在其位置搭建更新炮台,掩护更重要的马公港入口。但在澎湖定居也暴露了早期殖民者对该地区具体情况的无知。因为在明朝漫长的海禁期间,列岛上原有的定居点和民用产业被废弃和摧毁。巡检司架构直到16世纪末才恢复,但只留下少数贸易集散地和渔船避风港。如今荷兰人来大举登陆,根本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来维持长期占领。更近的台湾岛仍处于欠开发状态,同样无法支撑超过1000人的澎湖驻军。因此,东印度船队的定期扫荡,除了强制开市外,还具有夺取食物的功能。他们将来必然会失败,后勤因素也会占很大比例。
到1623年,荷兰人的澎湖要塞已经。福建奴工近1300人因缺衣少食而死亡,其余数百人也被装船送往巴达维亚出售。与此同时,东印度的船队仍在肆虐厦门、漳州、福州等重要港口,几乎瘫痪了明朝对菲律宾西部的白银贸易,严重打击了沿海经济的松动发展。因此,本来没有实施强制驱逐的地方官僚机构,也不得不为如何打败荷兰人而努力。
荷兰人扎根于澎湖 经常以单杆小船封锁福建港湾
间接间接战略
荷兰人建造的风柜尾堡垒恢复图
与100年前第一次遇到葡萄牙人的广东同事相比,17世纪的福建官僚对东西方的差距有了一定的了解。当时,明军还拥有弗朗机等中小型仿制火器。然而,用这些15世纪的技术装备对抗17世纪的荷兰人仍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此,明朝的许多相对策略都在尽可能避免与对方积极接触。
1623年11月,担任巡抚的南居益竟主动邀请荷兰人到福州谈判。然后像演义小说一样摆下鸿门宴,整个代表团通过下迷药酒一网打尽。然而,一艘停在港口的小型快船逃离了明军的几次火船突击,将自己的经历传回了澎湖。但留守风柜尾堡垒的驻军也拒绝轻易认怂,迫使明军进一步威胁士兵的压力。为此,已经极度萎缩的福建水手不得不到漳州等港口购买可以出海的商船,并从沿海渔民和小贩中招募临时士兵。最后,将200艘大小战舰和约1万人的征伐部队分批安置,防止可能的报复性打击。
福船一直是明朝最大的战舰
第二年2月,第一批明军主力正式跨越台湾海峡。他们选择在远离风柜尾半岛的地方登陆,并成功避开了东印度舰队的巡航范围。虽然后者的数量扩大到11艘武装商船,但主要是小型单杆帆船。不仅要防御特定区域,还要继续通过掠夺对岸来维持全军补给。因此,当意识到明军已经从大炮射程外上岸时,只能集中停泊在要塞附近。而明军士兵也不急于攻城,只是在主岛上慢慢建工事,用挖铲代替刀剑开路。最后,总部搬到了荷兰堡垒对面的母亲宫。
当岛上建立了在岛上建立时,南居益将大量船只分为两股,用于从水面围攻风柜尾堡垒,从大陆运送更多士兵到澎湖。前者很快被荷兰舰船强大的侧舷火力击败,但这一努力也使对手无法拦截自己的运输部队。与此同时,已上岸的士兵也继续推进工作。依靠源源不断的弓箭和土造火器掩护,东印度的所有士兵都被挤压到狭窄的空间中,以隔离他们与水源的任何联系。
火器技术滞后 明军只能选择间接策略
直到这时,退守最后阵地的荷兰人才遭受重大损失,但许多固有的劣势也开始逐渐发挥作用。首先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武装构成方式,让他们过度依赖非本土籍的德意志或瑞士合同兵。因此,那些可能刺激西葡征服者奋战的逆境,完全可能成为摧毁单支荷兰部队的无限压力。其次,澎湖当地的物资根本无法支持守军和舰队,更不用说让他们快速补充弹药的临时供应链了。
最后,尽管荷兰军队在欧洲被称为守卫堡垒,但他们不擅长实施高强度攻击。更糟糕的是,这种标签也适用于海上。因此,除了呆在原地,几乎没有别的办法。
荷兰军队的结构缺陷 也是限制他们发挥的最大障碍
从那以后,在过去的六个月里,澎湖岛上的战斗完全处于对抗状态。荷兰人不时发动一些有限强度的反击,但多次被大量明军压制。但后者也无法在棱堡和舰炮的火力下前进,只能继续在外围保持封锁。
双方一直把这个沉默的游戏持续到1624年8月。虽然荷兰首先要求离开,但漫长的围攻使明军前后消耗了17.7万两白银军费。至于换来的有利条件,只是对方听从了自己的警告,把居住地换到了台湾南部...
原标题:《澎湖之战:明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次对抗(包括视频)》